
建成“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铸强思政引领力,立德树人育匠才。学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蓄力实施以“红色匠心”为主线的“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九大行动,塑优“全程贯通、空间联通、队伍互通、内容打通、评价融通”的立德树人新机制;构建起以“三全五育”为主体、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新格局;锻造出“思政队伍量足质优、思政课量质齐升、课程思政‘深度耦合’、‘五彩翔云’网络育人、‘秦马小匠’实践砺行”的新生态。立德树人见行见效,学生在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218项,在国有大型企业、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就业率达到52%,培养出党的二十大代表、大国工匠、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名片学生279名。培育出全国高校思创发展中心、全国课程思政教研示范中心、教育部高校教师“领航工作站”建设试点院校、教育部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协作组牵头单位、全国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案例、全国思政课展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一等奖、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成果139项。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出征仪式暨“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启动仪式
躬耕教坛守初心,铸魂强师作表率。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创新师风师德建设模式,构建起分区化培育、模块化培养、链条化考核的“区块链”式师德师风提升体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团队协同的“金师”队伍。秉承“分类优先、类下分层、层下建队、以队带人”理念,实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划”“双语教师培养计划”“人才机制创新计划”和“兼职教师优选计划”等五项计划,创新出“师德网格化、梯队链条化、培育结构化、评价多元化、服务品牌化”的五化联动机制,搭建起“人才成长”“人才聚集”“团队成长”“学术交流”四类教师发展平台,培育出二级教授10人、三级教授23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等国家级名师良匠69项。

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阵地融合齐发力,文明创建绽芳华。建强用好学校网站、广播、新媒体等宣传矩阵,全方位传播主流思想;举办网络文化原创力提升训练营,打造系列“融课堂”,赋能网络思政“四支队伍”建设提质增效;聚焦“平台、载体、内容”三维向度,创新“融媒小厨”试点建设,打造集“官微、微博、视频号、抖音”于一体的校园融媒矩阵,发挥融媒矩阵“内容兼融、资源互融、宣传共融”的功效叠加,推进融媒育人资源平台集聚化、成果产出立体化、融合发展特色化,培育了一批“数字赋智、多维立体”的融媒实践成果,形成“同发力”“齐发声”的宣传格局,全面打造了校园舆论新生态。学校荣获中国职业院校新媒体百强、全国职业院校官微百强、高职院校视频号“全国百强”等,培育出“习语.润工院”“五彩翔云”“理响工院.云书房”等品牌项目,年推送3270余篇,阅读量超330万,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获奖8项。夯实文明创建阵地建设,构建起特色化文明创建矩阵。建成“文明实践.工院驿站”,系列化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培育出“文明深1°、文明实践.月月行”等实践品牌;持续开展各类文明创建,创建省、校级文明单位21个,文明住宅楼及家庭558个,文明班级及宿舍2136个,文明大学生2561名;“家电急救侠”“智慧助老”等16个志愿服务品牌效应充分发挥,铸牢“大爱工院”志愿服务体系,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铜奖。

第三届“五彩翔云”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启动仪式
红色匠心炼德技,文以化人启心智。学校传承首任校长提出的“用革命精神创办革命学校”的办学初心,大力实施文化润校战略,构建起理想信念铸魂、道德品质立身、文化素养固本、精艺强技筑基、创新创业健骨、劳动实践乐业“六位一体”的“红色匠心”文化育人体系;通过“学做润”一体化牵引,创新“教学链立学+实践链立行+环境链立情”三链式融通育人路径,赋能“认知引导+行为塑造+情感认同”链路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好“三维立体”融合评价,把文化育人融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评价,届次化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书香校园读书文化节、新生文体节等“六类”文化节,常态化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等60余项品牌活动,全方位推进“知识育人”向“文化育人”迭代升级。培育出“三走进”“四味.茶叙”“五彩翔云”“1-3-6-0大美育”“融媒育人”等文化育人品牌15个,先后荣获全国高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全国机械行业文化建设创新单位等,催生出国家级教育成果奖一等奖、校园文化建设类国家级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铸魂润心”文化育人创新工作案例等中省级成果13项,国家级、省级校园文化艺术奖39项。

庆祝建党百年“唱支歌儿给党听”大型艺术党课
阔域载新提效能,环境育人润无声。瞄准“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景观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目标,形成渭城校区—先进制造职教区、经开校区—服务型制造职教区、高新校区—产教融合示范区的“一校三区”新格局,集约互联新底座、智能互联新园区、融合创新新应用,打造出“环境打底、智能点睛、育人为要”的崭新育人环境;依托校园内的一馆(校史馆)、一场(红色文化广场)、一园(机床文化园)、一港(大学生思政教育温馨港)、一廊(企业文化长廊)、一空间(VR智慧思政实训中心),借助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及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咸阳装备制造产教联合体、全国新能源(光伏)装备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两翼”,搭建出校区、社区、厂区、馆区、园区等多元文化“五区一体”育人平台,目前涵盖企业厂区620个、展览馆(博物馆)92个、科技园(工业园)42个,形成“校企、校地、校所”联动育人的新样态。学校获评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陕西高校智慧校园示范校、陕西省平安校园。

机床文化园实景
文明校园创建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上久久为功的“耐力赛”,更是初心赓续的“接力赛”,还是全校师生同心奋斗的“拉力赛”。全体陕工人将以此次“荣誉”为新起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工作重要指示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巩固、扩大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努力成为文明践行者、传播者、守护者,让“文明之光”在学校进位发展的新蓝图中绽放绚丽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