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在“双高”建设,建设单位基于对表、对标与创标,强化内涵建设,持续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对表:《建设方案》《任务书》强化内涵建设
这里的表指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计划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这是“双高计划”制度文本与建设单位作业文本相结合的产物。“双高计划”设定了“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的改革发展任务,一方面,通过“双高计划”制度文本,形成外部激励,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单位作业文本,形成内部控制,两者间的内外呼应、协调统一构成了“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表”,以此作为对建设单位强化内涵建设的基本激励与基本约束。[1]
二、对标: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持续深化改革
这里的标指是“双高”建设的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高水平不能只满足于基本条件的满足,而应在建设单位自定目标和监测指标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目标,这种目标一方面为改革提供示范和支撑,另一方面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探索路径和方法,以此提升“双高”建设的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在“双高计划”推进实施中,政府与建设单位、建设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建设单位与非建设单位之间不断发生着观念、规范与行为的影响和传递,产生强大的激励和学习效果,即通常而言的示范作用、辐射带动、支撑引领。[2]“双高计划”的运作机制与治理逻辑表现为控制下的自主,通过政府的督导评估和院校间的比学赶超,对标分享建设成果和最佳实践,持续深化高职教育改革。
三、创标:职业教育政策、制度、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
“双高计划”立意高远,这里的标指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高质量发展是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直接呈现,在“双高计划”实施过程中,则代表着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对接国家战略,响应改革任务部署,紧盯“引领”、强化“支撑”、凸显“高”、彰显“强”、体现“特”,展示在国家形成“一批有效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度、标准”方面的贡献度。为此,“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既要强化特色,又要先行先试,形成一批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实施思路和重点举措,在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的同时,及时总结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制度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正江.治理表:“双高计划”绩效管理新模式[N].中国教育报,2020-12-29(9).
[2]周建松、陈正江.基于“双高”绩效管理的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M].江苏高教,2021(11):28-32.